- 1
- 2
- 3
- 4
- 5
1.中国钢铁业发展前景广阔
从工业化进程看,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,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6.1%,人均收入在全球排80位以后,大量的基础设施尚未完成,这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。因此,虽然我国2013年人均粗钢产量达573kg,接近美国1973年达到的646kg的峰值水平,但与韩国1024kg的峰值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更何况峰值后发达国家的粗钢产量仍在缓慢增长。因此可以预见,即使我国大陆粗钢产量在2018年左右达到相对峰值,但钢铁需求的总量仍将保持平缓增长。毕竟我国的中西部,以及包括地下管网在内的城市管网、道路交通等还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从用钢水平看,我国的潜力更是不可限量。尤其是钢结构建筑这座“宝藏”,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挖掘。与美、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%的钢结构建筑比例相比,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占比还不足10%。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,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境,部分化解产能过剩的痼疾,还可以“藏钢于民”,充当国家钢铁战略储备库等,是极好的“一石三鸟”之举。
如果,再从人均公路和铁路里程、人均公用设施、人均汽车保有量等比较指标看,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。由此可见,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,强钢之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如影相随。
2.钢铁产业链洗牌有利优势企业做强
钢贸企业间的洗牌两年前就已经开始。有信息显示,债务缠身和竞争劣势的企业已经陆续出局,这一比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约占40%左右,其它地区占20%左右。同时也有信息表明,这几年虽然过得艰难,经营规模和销量也有所收缩,但胜出的优势企业经营情况大都不错,盈利水平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。更加值得赞赏的是,大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特点、适应新常态、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。
钢铁企业间的洗牌确切讲是从今年开始的。有数据显示,关停退出的主要是规模较小、长期亏损、资不抵债和环保压力较大的民营钢企,且以河北唐山地区为主。规模较大的川威、海鑫、西林等民营钢企貌似在退出途中,但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。部分规模以上国营钢企虽然衰相毕露,但真正退出似乎还难有定论。
尽管如此,我们从新一届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看,钢铁行业的“疑难杂症”有望得到比较好的“医治”,这点从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可以坚信。因此可以认为,随着经济衰退加速和明年环保压力的加大,势必成为钢铁业洗牌的催化剂,从而加速劣势企业的退出和钢企之间的资产重组。由此研判,今后几年钢铁产业链的洗牌,一定会使砥砺前行的企业显著做强,郑州汇金,专注磷铁22年!